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淺談社會變遷的職業編碼與社經地位分數

許多學術問卷調查中,最複雜的就是職業編碼,社會變遷調查的職業編碼採用ISCO系統更高達450多種職業分類,不少研究者看到就直接放棄使用。

此篇文章為大家介紹社會變遷調查中職業編碼的演變、架構、與如何轉換為可以分析的分數。這篇文章,如有參考本篇文章進行學術書寫,請務必附上引用。




  • 社會變遷調查職業編碼的架構演變



社會變遷調查的職業編碼經歷五次的變換,對於進行長期變遷的研究者其實相當不友善。另外,別輕易相信社會變遷調查報告書中對於職業編碼系統的說明,尤其系統變換階段的說明常常都有問題,相信本篇文章比較實際。

這五套職業編碼共同的特性都是按照技術層次與實質工作內容進行分類(不論你的頭銜是什麼,重點是工作內容)。數字越小,通常職業所需的專業技術越高。基本上五套編碼,第一碼都依循上圖的大分類架構,1-3是俗稱的專業技術、經理人,這包含工業(如IC設計)、服務業(如大公司人資經理)、農業(農業研究員)裡面所有具有專業知識技術的工作,通常要有大學以上學歷才可能從事;4是辦公室事務;5是服務業;6是農業;7、8低技術的製造業與工業;9是非技術的體力勞動,這也包含所有產業中不具有技術的工作。
不過ISCO68中1-3的架構不完全相同,需要注意。

不過注意!這是「職業」,而非「行業」,你有可能在農業(行業)中工作,但做的是辦公室行政職(職業);行業有他自己的編碼系統,不在本次的介紹中。
最早期使用的是主計處公告的「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這套分類主要是參考聯合國的國際勞工組織所制定的ISCO68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國際標準職業分類。

ISCO68是三碼的架構,像是律師是1-21;而76版的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同樣是三碼架構,前兩碼的職業大分類與ISCO68幾乎一樣,但第三碼有新增一些職業,例如ISCO沒有專科老師,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則有 1-33專科學校教師。所以中華民國職業分類並不能完全對應ISCO,第三碼會亂掉。

到了1995年時,社會變遷調查改用中華民國職業分類81版,這是個大改版,從職業碼從三碼變成四碼,對應的是ISCO68到ISCO88的大改版。中華民國職業分類81版的前三碼與ISCO88相同,但第四碼不同。

1997年時,社會變遷調查突然出現了「台灣地區職業標準分類」,那是因為黃毅志當年擔任社會變遷社會階層組的負責人,他引進了他自己發明的職業分類。

這套職業分類的主要是簡化ISCO、考量一些台灣本土的職業所設計的分類,雖然也是三碼,但是架構上比起ISCO簡單非常多(如下圖),我認為這套編碼架構對於訪員非常容易上手,簡單且不失職業分類的目的。

社會變遷碼 2008年社會變遷調查報告書

不曉得為何僅用了三年的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81版就突然停用了,而社會變遷碼則使用至今。

有段時間社會變遷調查僅有社會變遷碼一種職業編碼,直到2003年為了與國際調查接軌,社會變遷調查加入ISCO88編碼,其實這套編碼與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81版非常相似。
2014開始因應ISCO08的改版,又再次更改編碼系統。不過ISCO88與ISCO08的差異不大,同樣是四碼的編碼系統,前三碼的架構大致維持。


  • 職業的社經地位分數


學術調查使用精確的職業編碼,多半是希望能轉換為社會經濟地位分數進行分析。學術上使用的職業分數有好幾套,最常見的是Ganzeboom的ISEI國際社會經濟分數(Standard 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以及Treiman 的國際職業聲望分數ISOP(Standard International Occupational Prestige Scale),這兩套系統其實已經相當的老舊,使用的還是ISCO68的編碼,不過他們有提供ISCO88與ISCO08的轉換方式。也有些學者試圖建構新的社經分數,但不如ISEI來的廣泛使用。

在國內,黃毅志在2003發表了台灣本土的「新台灣社會經濟分數」與「新台灣職業聲望分數」,這套分數是基於社會變遷碼的架構進行編碼,無法使用ISCO編碼系統。

不過我自己寫了一套社會變遷碼與ISCO08的轉換碼,讓只有ISCO系統的調查,也能使用新台灣社經分數,雖然不能達到100%的完全正確轉換,但社會經濟分數二者有.95以上的相關性,基本上完全相同了。另外,也有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轉ISCO的編碼,如果有人有需要,可以寫信說明用途跟我索取。

另外,黃毅志還發明了一套五等位社經地位分數,這套架構簡單、容易上手,基本上只要對照ISCO或社會變遷碼的第一碼,即可歸類。


這是我使用同一套資料,針對四種職業分數分析的相關係數矩陣。SIOP因為最早發佈、年代久遠,與其他職業分數的相關性較低,而黃毅志的兩種職業分數,其實幾乎一樣。


至於,研究者究竟要選擇哪套職業分數呢?1.理論依據,你是想看聲望還是社經地位。2.我個人的建議:在結果不會改變的情況下,選擇解釋力較強的那套。

職業編碼這個東西,很大一部分是學術黑手,在研究論文中通常看不到處理細節,需要靠實務的編碼經驗才能得知。


參考文獻
Ganzeboom, Harry B. G. and Donald J. Treiman. 1996. “Internationally Comparable Measures of Occupational Status for the 1988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5(3):201–39.
Ganzeboom, Harry BG, Paul M. De Graaf, and Donald J. Treiman. 1992. “A Standard 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 of Occupational Statu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1(1):1–56.
Treiman, Donald J. 1977. 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lsevier.
黃毅志, 2003, “「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 教育研究集刊 49(4):1–31。
黃毅志, 2008, “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 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19(1):151–60。
黃毅志, 1998, “臺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 5:5–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