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除了2018中山大學基本調查再度調查中山學生的性傾向,另外在2016年筆者曾執行過「中山大學性別友善宿舍意見調查」,同樣是具有樣本代表性的隨機抽樣調查,也有詢問性傾向的題目。
三個調查的結果如下,整體調查的結果相當一致,異性戀約88%、同性戀約2%、雙性戀約7%、不確定約2%。有趣的是雙性戀多數似乎是女性、同性戀多數似乎是男性。
2016與2018的調查結果幾乎相同,但2015同性戀的部分顯著較高、雙性戀及不確定較低。這個可能跟調查方法有關,2016與2018的調查是最準確的機率抽樣,2015則是配額抽樣,這可能受到訪員、人際網絡的特性,而產生誤差。因此筆者比較傾向信任16、18年的結果。
以上三個調查都非常可貴,因為台灣目前有樣本代表性的性傾向調查非常稀少。唯一一篇用代表性樣本討論性傾向的論文,是楊文山等(2016)的〈步入成人初期之臺灣年輕人性傾向之研究〉,該文利用青少年成長歷程追蹤調查(TYP),精細的區分出性傾向「慾望、行為、認同」不同層面的展現。
楊文山、李怡芳 2016:65 |
TYP當時調查的是約1985~88出生的人;現在中山大學的學生則是1995~99,同樣都指向台灣的年輕世代。而TYP的結果(認同部分)與中山三個調查大多相似,且結果相當穩定。這意味著台灣社會的年輕世代性傾向分配,很可能就如這些調查結果:異性戀大約佔88%、同性戀2%左右、雙性戀7%左右。
換個方式說:台灣社會在年輕世代中,可能至少有12%的非異性戀,你還覺得LGBTI是個離你遙遠的議題嗎?
參考資料:
楊文山、李怡芳,2016,步入成人初期之臺灣年輕人性傾向之研究。調查研究,35:47-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