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結婚會讓男性的工資提高嗎?



「男性婚姻薪資溢酬」(Male Marital Wage Premium)究竟存不存在,一直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因為婚姻本身有很強的選擇性效果:薪水高的人容易結婚。

今天分享一篇我很喜歡的論文,發表在社會學頂尖期刊ASR,提出最新關於「婚姻溢酬」的發現。


已婚男性的工資平均而言當然是比較高,但背後的機制是什麼?作者清楚整理了四種機制。

第(1)種是結婚後家務得以分工,使得男性「專業化」於工作;第(2)種是結婚男性比較認真工作、雇主比較喜愛、生活變得單純能專注工作等等說法。總之這兩種都是結婚本身能夠帶來男性工資增長的效果。

但另一種機制是「薪資高的男性比較容易找到對象結婚」,結婚本身對於薪資增長並沒有影響,這種叫做「婚姻的選擇性效果」。但這背後有兩種更複雜的可能,第(3)種機制是結婚的男性工資水平本來就比較高;第(4)種機制是「結婚的男性工資成長較快」。
過去的社會學、經濟學研究,使用追蹤資料(panel data)配合固定效果模型(fixed-effect)可以處理(1),(2),(3)種機制之間的混淆。現有的研究多數指出:雖然使用固定效果排除第(3)種機制後,婚姻溢酬現象大幅減少,但仍然顯著存在。這意味著(1),(2),(3)機制是皆有發生的,也就是男性工資溢酬存在。

但作者當然是要挑戰這種說法,他認為第(4)種機制沒有被良好的處理,男性婚姻溢酬仍有待商榷。


接下來開始有統計怪獸,看不懂可以跳過這段。
------
作者透過四種模型的比較,說明MWP運作的機制。模型中ln w是薪資,α是截距項,exp是工作經驗年數,m為是否結婚。調查資料共有N個人(1, 2, 3······i-1, i),共追蹤T期(1, 2, 3······t-1, t)

第一種Pool OLS是一般的OLS迴歸,將多期資料全數放入模型,但這種模型無法處理薪資較高容易結婚的選擇偏誤問題

第二種是一般的fixed-effects模型,模型不假設所有樣本的截距α一樣,α可隨著不同個人變動(αi),但不隨時間變動;因此結婚m所解釋的效果,將局限在同一個受訪者身上,如此可以避免選樣本擇性偏誤的問題。但這種模型無法處理薪資成長斜率不同,造成MWP虛假相關的問題。

第三種fixed-effects group-specific slopes,是在FE模型的基礎上,多做了「結婚x工作經驗」的交互作用。這個操作不假設已婚跟未婚男性的工資成長率相同。

第四種是fixed- effects individual-specific slopes,模型不假設所有樣本「工作經驗」的斜率β相同,可隨受訪者變動(βi),但不隨時間變動。這種模型可以更徹底解決薪資成長斜率不同,所造成MWP虛假相關的問題。



以上統計怪獸結束。
------

作者比較四種模型的結婚效果,POLS有選擇偏誤,婚姻溢酬效果當然最強。FE效果降了一半,FEGS處理已婚/未婚薪資成長斜率不同的問題效果再降一半。到了FEIS直接不假設每個人的薪資成長截距相同,結果婚姻溢酬效果完全消失。

作者認為,「男性婚姻溢酬」根本上並不存在,而是「高薪、高薪資成長率的男性,比較容易結婚」造成的假象。作者也認為,過去許多論文都指出婚姻溢酬的現象,值得重新思考。

--
參考資料
Ludwig, Volker and Josef Brüderl. 2018. “Is There a Male Marital Wage Premium? New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3(4):744–7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